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
小針刀減重|雕塑理想線條,喚醒身體輕盈感,重新找回健康的自己
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
AMCT整脊槍療
AMCT(Activator Method Chiropractic Technique)
AMCT 的原理|「喚醒」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
🔥AMCT 的特色
✅精準定位.評估矯正
✅非侵入式.溫和安全
✅施力小、速度快
✅改善神經功能
🌀什麼樣的人適合AMCT?
📍肩頸僵硬、腰背痠痛
📍骨盆歪斜、高低肩
📍手麻腳麻、神經傳導異常
📍長短腳、姿勢不良導致的慢性疼痛
📍功能性關節卡住(Functional Joint Fixation)
📍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症狀:頭痛、失眠、胸悶、腸胃、免疫等問題
📍婦女男科泌尿生殖系統問題
📍體態歪斜
📍兒童成長期矯正
📍產後修復,產後結構調整
📆AMCT 治療建議
急性期:1週1次
保養期:1個月1次
禁忌症
❌骨折未癒合部位
❌腫瘤處
❌嚴重骨質疏鬆症
❌皮膚傷口處
❌孕婦
❌開刀手術部位
🌟小叮嚀&注意事項
給自己一點時間與耐心,身體會回應你最真實的轉變~
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
夏日流汗多,汗疹(痱子)一直來,會癢!
一位約30歲的年輕人,工作須送包裹,夏天流汗多,全身容易起汗疹皮膚癢,曾於皮膚科治療,擦藥膏後減緩,但仍反覆發作,來到硬紙醫師診間,希望尋求中醫治療~
什麼是汗疹呢?
俗稱的痱子,多發於夏天、高溫高濕的環境,由於大量流汗,汗腺排汗不暢,汗管阻塞使得汗水在皮膚累積,導致汗腺發炎,引起的皮疹。
好發族群
不分年齡,都可能發生,嬰兒、多汗者、肥胖者及工作在悶熱環境中常見。
部位
多見於皮膚皺摺處、衣服覆蓋處、流汗多的位置。
為什麼嬰兒常見汗疹?
新生兒汗腺發育尚未完全,排汗系統比較差,家人常常給小孩穿太多,沒注意到小孩已經太熱,流汗多汗腺阻塞,長痱子。
依照汗管阻塞的皮膚深淺程度分四類
1. 晶形汗疹:
汗腺阻塞在最淺層,皮膚角質層。
表淺水泡狀白皮疹,通常來得快,消退也快。
2. 紅色汗疹
最常見的汗疹類型。
位置比晶形汗疹更深層,阻塞在表皮層內。
紅色的圓錐狀小丘疹,多會紅腫、癢、刺痛,身體熱出汗時會加重。
3. 膿疱型汗疹
紅疹型汗疹內汗管阻塞時間更長,發炎更厲害,合併膿疱。
4. 深層汗疹
真皮層汗管阻塞,引起真皮層發炎,形成扁平隆起的丘疹。
好發於高溫環境下長時工作的人。
常見於熱帶國家,台灣相對少見。
中醫怎麼治療
中醫認為濕邪引起,蘊於肌表難解,產生皮疹,鬱久化熱,「濕」「熱」膠著難解,鬱久產生紅疹。
受到脾胃功能和環境影響,「脾」主運化水濕,飲食不節(喜食冰涼)或先天體質較差,脾胃虛弱難以化濕,久而身體產生皮疹。伴隨可能的症狀:身體重著、大便黏稠難解、容易水腫、容易疲倦等症狀。濕又加上熱,皮疹容易紅腫、刺癢等。簡單來說,就是「濕氣」所引起!
根據體質調理,用化濕、清熱的中藥去改善體質,也可以配合針灸治療,提升免疫力,進而讓疹子不容易再發。
汗疹(痱子)自我保健
避免高濕悶熱的環境
保持環境空氣流通
家裡環境較濕,可以使用除濕機
保持身體乾爽,流汗後盡可能擦乾
勤換衣物
沖澡為主,天天洗澡保持汗孔通暢
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清潔
穿透氣良好的衣服
小叮嚀
體質調理需要時間,有耐心地治療一段時間,才能達到效果唷😉,否則只是短暫減緩皮膚的狀況,之後又反覆發作,反而花掉更多的時間~
持續且耐心地治療很重要!
你有汗疹(痱子)的困擾嗎?
是不是常常流汗後起疹皮膚癢反覆難受呢😨😥😫?
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
私密處長痘痘,好困擾!「巴氏腺囊腫」惹得禍!
巴氏腺囊腫案例分享
什麼是「巴氏腺囊腫」呢?
巴氏腺,位於陰道口的腺體,功能是性行為時分泌液體潤滑陰道作用,正常應該無腫脹硬無痛感。
好發於20-30歲的年輕女性,常見單側,剛開始不會覺得不舒服,當發炎使得巴氏腺阻塞,分泌的液體無法排出時,積在巴氏腺裡面,就形成巴氏腺囊腫(Bartholin cyst),嚴重腫脹時,甚至走路或坐下都會覺得疼痛不適。
常見原因:
★中醫治療:
急性期:常見濕熱內蘊,痰濕互結,使用中藥治療,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藥物,讓囊腫逐漸消減。
急性期後:持續調理一段時間,強健身體,鞏固療效。
慢性反覆發作著:也可以透過中藥治療,調理體質,提升免疫力,減少反覆發作的狀況。
自我保健:
❤ 保持私密處清潔乾爽
❤ 不要過度清潔陰道
❤ 衛生用品避免香料成份過多,以免引發過敏狀況
❤ 飲食,營養均衡,不宜食用過多辛辣、烤、炸、刺激、高糖等食物
❤ 適度運動,增加氣血循環
❤ 平時多溫水坐浴,每次約10-15分鐘,促進腺體暢通
❤ 保持輕鬆的心情
小叮嚀:
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
一覺醒來,我的臉怎麼歪了
「怎麼一覺醒來,臉就歪了!!!我是不是中風了?!」
很緊張地趕快到醫院做個檢查,問症狀、病史,做檢查後,常見是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,Bell's palsy。
門診常見到顏面神經麻痺患者來到硬紙醫師診間,希望尋求中醫治療~
什麼是顏面神經麻痺(面癱)呢?
(第七對腦神經)顏面神經到頭面有5個分支,掌管我們的表情運動、淚腺、唾液分泌、舌頭前2/3的感覺,當顏面神經 (周邊型或顏面神經的上游腦部)受到影響,就會產生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。
顏面神經麻痺常見的症狀
嘴角歪斜(半臉垮,一側肌肉不受控制)
味覺障礙
流口水,喝水漏水
食物滯留卡在嘴那邊
聽覺敏感,感覺聲音放大
耳後疼痛
顏面神經麻痺主要分成:周邊型、中樞型
中樞型(腦部引起):
1. 腦血管疾病:如中風。
2. 腦部腫瘤
周邊型:
1. 貝爾氏麻痹 Bell's palsy:
♦定義指原因不明的顏面神經麻痺。
♦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最常見的原因(> 80%)。
♦發病不分男女、老幼、整年都可能。
♦約有8成在三個月內會自然復原。
♦約1成會留下後遺症或沒完全復原。
♦有可能再發,大多因疲勞、累、熬夜再發。
2. 感染:
♦急性中耳炎、慢性中耳炎感染引起。
♦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(俗稱的皮蛇)第七對顏面神經所造成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(Ramsay Hunt syndrome)會比貝爾氏麻痹(Bell’s palsy)更嚴重。
侖謝亨特氏症候群(Ramsay Hunt syndrome):
與貝爾氏麻痺(Bell’s palsy)的區別:
♦會有水泡出現在頭頸部或口腔內,水泡可能在顏面神經麻痺症狀之前、之後或同時出現。
♦血液中帶狀疱疹病毒價數升高或帶狀疱疹病毒聚合酶鏈反應(PCR)呈陽性。
♦會有很厲害的頭痛、耳痛、臉痛,較會有聽力受損、頭暈、耳鳴等症狀發生。
♦預後較差,完全復原機率小於貝爾氏麻痺(Bell’s palsy)。
♦復原所須時間長,不完全復原機率大,出現後遺症情形多。
3. 創傷:
♦車禍、跌倒、外物撞擊引起頭面部創傷。
4. 腫瘤:
♦內耳道聽神經瘤、腮腺腫瘤、顏面神經本身的神經瘤。
5. 神經性疾病:
♦多發性硬化症、Barre 症候群(Guillain Barre syndrome)。
6. 先天性疾病:
♦牟比士症候群(Moebius syndrome)(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失調疾病)、內耳道狹窄等。
怎麼區別是周邊型、中樞型(如中風)?
周邊型:抬頭紋消失、眼睛不能閉。
中樞型:抬頭紋仍在、眼可閉,中風可能合併手腳障礙問題。
(這是因為臉上部肌肉是從大腦兩個半球接受神經衝動,如中風一般只有一側大腦受到影響,所以臉上半部的肌肉不受影響)
臉歪嘴斜(顏面神經麻痺)我該怎麼辦?
首先,先到醫院檢查,排除中樞腦部的問題後,配合西藥類固醇、抗病毒藥物,減少發炎腫脹、保護神經,減少神經損傷。
補充維生素B群,幫助神經修復。
調整作息,不勞累。
配合中醫針灸、中藥(視體質)治療。
中醫看顏面神經麻痺
一般認為體質虛弱,風邪乘虛而入,當你過度勞累或免疫系統下降時,病毒容易侵入感染,引起發炎,產生口歪眼斜的顏面神經麻痺等症狀。
所以,體質的強健也是關鍵因素,除了針灸治療,也可以服用中藥,針對體質、身體狀況,調理身體,增強免疫力,內外兼顧,預防復發。
★中醫針灸治療越早介入越好
刺激穴位,活絡經絡,增加臉部氣血循環
恢復肌肉筋膜彈性
加速神經修復
把握黃金恢復期,1週3次針灸
★用F.A.C.E.美顏針治療顏麻效果佳
參考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網站介紹↓
https://face.org.tw/en/intro-acupuncture/16
https://face.org.tw/en/intro-acupuncture/15
★自我保健:
盡量避免風吹到麻痹側的臉部
調整作息,避免熬夜
多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,即早恢復
精神不要過度緊繃,放鬆情緒
保護眼睛
如果眼睛還不能閉緊,保護眼睛避免乾燥,睡覺戴眼罩,白天出門戴太陽眼鏡。
進食後馬上刷牙、漱口,清除食物殘渣,保持口腔清潔
飲食方面,生冷、刺激辛辣的食物不要吃
不要咬太硬的東西
熱敷臉部
按摩臉部肌肉
可以用洗好乾淨的手伸到口腔內,按摩麻痺側臉部的肌肉。
硬紙醫師小叮嚀:
一定要多休息,避免勞累,否則還是可能再復發唷!
放鬆心情,中醫針灸治療可以加速恢復唷~😉
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
胃食道逆流 好煩!
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吃飯快、三餐不定時,東西一吃下去,一陣酸上泛,胸口灼熱難受,躺下來睡覺胸口悶痛,早上起來口苦口酸,總是喉嚨卡卡,常常反覆咳嗽不會好~
「胃食道逆流」悄悄地找上了你,該注意身體了!
在台灣,將近5個人,就有1個人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,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。
胃食道逆流有什麼症狀
胸口灼熱感(火燒心)
咽喉異物感、卡卡
嘔吐泛酸
吞嚥困難
胸口痛
打嗝
胃痛
慢性咳嗽
聲音沙啞
胃食道逆流的原因
主要原因:下食道括約肌(賁門)鬆弛
正常吃東西,食物從食道經過,下食道括約肌打開進入胃,不良飲食習慣,讓下食道括約肌(賁門)不自主開關紊亂,使胃酸容易逆流到食道。
生活習慣影響
作息不正常:
熬夜、日夜顛倒、自律神經(副交感)調控差,消化不良胃脹上逆。
飲食:
咖啡因、糖、油膩食物、抽菸、暴飲暴食、晚下班晚吃晚餐、喝酒、辛辣刺激食物,容易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,刺激增加胃酸分泌,增加逆流機率。
食物排出幽門的問題(十二指腸潰瘍),食物無法排出,增加逆流機率。
食物消化不良,胃脹,增加食物從胃往下排空的時間,容易有逆流狀況。下腹部負壓太大:
ex:懷孕婦女
另一種物理性的下括約肌鬆弛
橫膈膜裂孔疝氣,有些人先天結構問題或橫膈膜肌肉無力,胃有一部分跑到胸腔,導致賁門無法正常開關。
先天結構異常導致。
肥胖,BMI超過30以上常見,容易把橫膈膜撐開。
老年人,食道括約肌退化。
長期胃食道逆流小心癌變
食道長期被逆流胃酸刺激,久了食道產生疤痕組織,,慢性發炎,造成黏膜組織改變,食道病病變,巴瑞氏食道(食道癌前期)。
長期發炎,食道變硬,食道狹窄,喉嚨卡,吞嚥困難,吃東西吞不下去。
「胃」是我們營養素吸收的重要器官
鐵、鈣、維生素B12、葉酸、維生素D等重要營養素的吸收器官,隨著年紀增長,腺體退化,老年者牙齒退化,唾液胃液分泌減少,消化功能較差,時間久可能造成營養不良、骨質疏鬆狀況。
內科疾病也可能影響胃
自律神經失調:
胃的蠕動是受到自律神經副交感(迷走神經控制)控制,自律神經失調,造成長期胃脹氣、胃蠕動消化不好。
糖尿病:
小血管問題影響迷走神經,也可能造成消化不良。
內分泌系統問題:
ex:甲狀腺低下影響胃的消化代謝。
腦部神經問題:
ex:巴金森後期影響胃的蠕動、消化
藥物:
自律神經藥物,乙型阻斷劑氣喘藥物等。
胃食道逆流深深地影響我們,該怎麼辦?
★★★中醫怎麼治療
根據體質作調理
中醫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」,如果脾胃功能失調,身體無法獲得充分的營響,久了會產生不適症狀,以「健脾養胃」方式調理,。
如果是因為「肝氣不疏」,生活壓力大、緊張、熬夜晚睡,產生的「肝火犯胃」,以「疏肝理氣」方式去調理。
如果「氣血不足」「脾胃虛寒」「濕氣中阻」產生的胃消化功能不良,以「補益氣血」「溫養脾胃」「健脾去濕」方式作調理。
日常生活保健
★飲食:
三餐定時定量
吃飯細嚼慢嚥、喝湯、水適量
吃剛好七分飽、不要暴飲暴食
少高糖、高油食物
少刺激性食物 ex:烤、炸、辛辣
不要吃飽馬上躺著睡
少咖啡因,不要空腹喝咖啡,一天一杯
少酒精
茶少量
★釋放壓力:
胃腸道上自律神經面臨壓力緊張時,交感神經使胃部收縮,容易引起胃痛不適,長期自律神經失調,造成胃酸分泌過度,增加逆流機率。
★生活習慣:
不熬夜
不抽煙
避免過胖
少穿緊身衣
★顧胃養胃:
多吃富含黏液的食物 ex:秋葵、南瓜、山藥、芋頭、菇類等。
少吃生冷冰涼食物,容易胃脹。
你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嗎?
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
顳顎關節症候群-張口疼痛、嘴巴打不開、落下頦
「這是門診常見的顳顎關節問題,中醫也可以處理這個地方的不適唷~」
顳顎關節症候群?
( TMJ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)
顳顎關節就在我們耳朵前下方,管理我們張口閉口的重要關節,關節間有一塊軟骨,多重原因結合一起產生顳顎關節磨損、發炎,可能引起頭痛、耳朵痛、咀嚼肌疼痛,張口閉口顳顎關節有聲響,肌肉按壓疼痛,張口閉口不適、耳朵悶塞感等不適,女生發病率較高,是男生的1.5倍。
自我檢測
將雙手食指放在耳朵前,張口,如果感覺有喀啦喀啦聲或者兩邊不平衡,可能要注意某一邊顳顎關節可能開始出現問題。
可能的症狀:
產生痛(特別是張口和咀嚼時)
顳側顏面疼痛
耳朵內疼痛有閉塞感或耳鳴
頭痛
張口閉口有聲音
張口卡住感
張口受限(嘴巴打不開)
張口歪斜(無法固定下巴的感覺)
肩頸肌肉緊繃痠痛
原因
先天:先天韌帶鬆弛、關節病變等
外力:下顎關節曾受撞擊
心理:壓力、焦慮、易緊張、易牙齒緊咬
睡眠:熬夜、夜間磨牙
飲食:喜歡吃堅硬的食物、咬口香糖等
姿勢:長期頸部姿勢不良,肩頸僵硬,也會使得顳顎關節緊繃
中醫也可以治療
顳顎關節問題一般認為是慢性勞損所產生的「傷筋」問題,中醫認為是因為氣滯血瘀,脈絡阻滯,筋脈失於濡養。
★針灸
可以疏通氣血、增加循環,改善肩頸、臉頰和下頷處肌肉的緊繃,幫助加速恢復肌肉韌帶彈性,針灸也有很好的止痛和通竅的效果。
★配合中藥效果更好
根據體質症狀作調理,壓力大者疏肝理氣,緊繃者柔肝緩急,舒緩肌肉緊繃不適,睡眠障礙者加入安神藥物。
日常保健
1. 不要咬很硬或咀嚼很久的食物
2. 避免過度張口 Ex:吃超大的漢堡
3. 放鬆情緒、釋放壓力
4. 不熬夜,充足睡眠
5. 多熱敷、按摩肌肉
硬紙醫師小叮嚀
顳顎關節症候群與現代高壓、節奏快的生活有關,是現代與身心壓力有關的文明病,常常患者苦不堪言,纏綿日久,造成生活的困擾,患者常常不知道原來中醫也可以治療,如果可以即早治療,讓身心和生活更輕鬆!